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文中如何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孟子见梁襄王,以及孟子见梁襄王文中如何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我觉得《孟子》比《论语》要好孟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答孟子见梁襄王文中如何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说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孟子见梁襄王,以及孟子见梁襄王文中如何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我觉得《孟子》比《论语》要好
  2. 孟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答
  4. 孟子见梁襄王文中如何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5. 孟子说怎么才能安定

我觉得《孟子》比《论语》要好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县战国时代的前中段。

《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

孟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孟子很傲娇:其实,孟子是个很高傲的人,他自视甚高,一脸都是大写的不服。在战国时代纷飞的战火中,他游说诸侯,希望他们能够接受“王道”和“仁政”思想,善待自己的百姓,百姓敬爱自己的国君,国君之间不是比拳头而是比仁心。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一身傲骨,他们是以“帝王师”的姿态出现在国君面前,作为一介平民,孟子保持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孟子觉得国君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拥有的只是权杖,而不是道义,因此可以轻视他们;那些朝秦暮楚的纵横家也不值得崇拜,他们不过是依靠阴谋诡计仰人鼻息的“妾妇之道”,所以孟子就鄙视他们;像墨子、杨朱那些风靡天下的思想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孟子就痛骂他们是禽兽。总之,孟子是一个高傲的斗士。但孟子对孔子,却充满了崇拜之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扶墙,就服孔子”。

2.孟子是民本主义者。孟子把孔子“重民”的思想推向高峰。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百姓才是天下的主体和国家的根本,国君无足轻重。国君要是不行仁义残暴百姓,百姓可以换掉国君,甚至是杀掉。这种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振聋发聩的民主思想,搞得2000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还心有余悸,他曾经恨恨地说,要是这老头子还在,早就拉出去砍了。

3.孟子是一言不合就开怼的斗士!孟子,就像一个怒发冲冠的斗士,一副高度傲娇凛然不可犯的形象。在齐国时,齐王本来要到宾馆拜见孟子,但齐王借口自己生病了,让孟子上朝拜见自己,孟子一听就炸了,告诉齐王的使者,正巧我也生病了,不能去见齐王,然后就出去玩了。齐王听说孟子病了,赶紧派了私人医生给孟子看病。而孟子宁可逃到朋友家躲起来,也不愿见齐王的医生和特使,反正你齐王不来看我,就别指望我放下架子去拜见你。在孟子看来,爵位、年龄和道德是天下最尊贵的三种东西,齐王只拥有爵位,而自己则有年龄和道德两大优势。就像是拳击场上的比赛,孟子是二比一“KO”齐王。因此,孟子在游说诸侯时始终保持着“说大人而藐之”的气概,以“帝王师”的形象出现,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是来帮你的,完全不是后世儒者在权贵面前唯唯诺诺的形象。

4.孟子是个雄辩家!孟子与人谈话,总是用参加辩论赛的方式,专治各种不服。有时候如春风化雨,实际上是给谈话者“挖坑”,让你不自觉的掉进孟子语言的“陷阱”,用现在的话说是“满满的都是套路”;一会儿如雷霆万钧狂风骤雨,驳得你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最后“竟无言以对”。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不为君主服务,是破坏了等级秩序;墨子的“兼爱”是把父母等同于陌生人,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而无君、无父就是破坏“忠孝”和“仁义”,不合人道,就是禽兽。对这种歪理学说,雄辩滔滔的孟子当然要对他们大加鞭挞。在孟子眼里,儒家思想是正确的,其他一概扯淡。所以孟子还对法家、纵横家、农家等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孟子认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身上充满了“浩然之气”,辩论的水平又高,经常把那些学派驳得哑口无言。人们认为孟子好辩,但孟子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由此可知,孟子是以一个心怀天下、以孔子门徒自居的思想家。

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答

孟子说天下“定于一”,世界只有统一成为一个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统一才能安定”的观点和荀子天下“四海一家”的主张,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符合战国时期人民厌恶战争,要求统一的愿望。

孟子见梁襄王文中如何来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见梁襄王,对孟子一点都不客气,直接就是问:天下恶乎定?就是说要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天下。总之,从对话中看出对孟子是不怎么尊敬的,梁襄王就是梁惠王的儿子。梁惠王刚开始接触孟子的主张变革,但是刚刚想变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会见孟子,想要是实行自己的主张。孟子提出仁政宣,但是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时间,在战国时代,诸侯之间是经常打仗状况。战争的年代,战国七雄相互打架。无休无止,现在去实施仁政是不合实际的,相反应该先富国强兵。告诉梁襄王,而后发展国家,发展生产,把国家建设成自信强大的国家。

孟子说怎么才能安定

孟子说统一才能安定

孟子谈的“一”,本义应不仅是政权的一统。

梁襄王接着问,“郭能一之”?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嗜杀人者,就是有仁善之心者。由此体会,“一”指向了人的心性。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了性善论。人受生之初,便秉赋了天地好生之德,自然不嗜杀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人类共同的心性

关于孟子见梁襄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ve419.cn/5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