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真的是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吗?完璧归赵,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机智勇敢,面对秦王也丝毫不惧,而故事中的秦王则是个无恶不作,欺软怕硬的无耻之徒,甚至还想强行昧下和氏璧,为世人所不齿。故事中的秦王,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秦昭襄王,秦国也就是在秦昭襄王手上得到了最强力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了巨大的贡献。雄才大略,用来形容这位秦王一点也不为过。说到这,有些人可能就疑问了
完璧归赵真的是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吗?
完璧归赵,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机智勇敢,面对秦王也丝毫不惧,而故事中的秦王则是个无恶不作,欺软怕硬的无耻之徒,甚至还想强行昧下和氏璧,为世人所不齿。
故事中的秦王,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秦昭襄王,秦国也就是在秦昭襄王手上得到了最强力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了巨大的贡献。
雄才大略,用来形容这位秦王一点也不为过。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就疑问了,既然秦昭襄王如此厉害,为何还会出现完璧归赵这样的事情呢?
完璧归赵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完璧归赵前后分别发生过两件影响整个战国格局的事件,一个是乐毅伐齐事件,一个是鄢郢之战。
前者是齐国的衰败之战,后者是楚国的衰败之战,完璧归赵就发生在这两者之间,你说完璧归赵是为了和氏璧?显然不会。
秦国想要统一天下,需要击败三座大山,他们分别是齐国、楚国和赵国。乐毅伐齐以后,齐国被燕国险些灭国,哪怕随后田单成功复国了,齐国也难以再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都开始对齐国落井下石,包括赵国和秦国。
齐国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齐国便派出了说客,对赵王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放弃了对齐国的进攻。
赵王的举动,使得秦昭襄王开始慌了。
上面说了,齐国、赵国和楚国是秦国必须击败的三座大山,现在好不容易击败了一座,另一座却突然放弃了对齐国的军事行动,这不得不让秦昭襄王感到担忧,因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当然,这是从后来秦国的军事行动中得出的结论)。
本来一切准备就绪,赵国却突然不打齐国了,秦昭襄王有理由相信,是赵王察觉到了秦国的野心。
如果在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赵国和楚国联合对秦国两面夹击,那么秦国的损失就大了。
因此,为了试探赵王的心思,就有了这完璧归赵。
事实上,从整个完璧归赵来看,蔺相如的作用实际上非常小。在赵国刚刚受到秦国以城换璧请求的时候,蔺相如的谏言是:秦国强大,赵国不能违背他们的请求。
可是到了秦国以后,蔺相如不仅欺骗秦王,还偷偷把和氏璧运回了国内。注意,蔺相如在秦国的所有所作所为,其基础都是蔺相如的臆想,秦昭襄王可从来没有否认过以城换璧。
因此,如果秦昭襄王真的是单纯地想要和氏璧,光是这个借口就足矣。
而蔺相如最后之所以能够安全将和氏璧带回国内,且没被秦国攻打,这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秦昭襄王本来的意思就不在和氏璧上。
他只是想看看赵王究竟敬畏不敬畏秦国,一旦赵王同意了秦昭襄王这种以城换璧的无理请求,秦昭襄王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而蔺相如正好促成了这件事情。
结束语因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事件上甚至可以说是罪人。事实上,除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件事,蔺相如就再也没消息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完璧归赵人物主角?
我的答案:是真的。
分析:楚人卞和从楚国荆山得到玉璞,卞和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人相玉,以为是石头,楚厉王让人砍掉了他的右脚。卞和又献给楚武王,武王又认为是石头,让人砍掉卞和的左脚。楚文王听说卞和带着玉璞在荆山脚下哭,泪没有了,接着哭出血。于是让人剖开玉璞,果然是美玉。就命名为楚和氏之璧,和氏璧就是未来雕好后的传国玉玺。
赵国惠文王大会诸侯的时候从楚国得到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喜欢和氏璧,让人拿着书信到赵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璧。赵王怕给了秦国和氏璧,秦国不给城池,被笑话;不给秦国和氏璧,又怕秦国进攻赵国。赵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愿意奉璧去秦国。
秦王拿到和氏璧,见到白璧无瑕,说是天下的宝贝,却只字不提十五座城池交换的事情。蔺相如假装说和氏璧有瑕疵,拿过来指点给秦王看,然后靠柱子而站。说秦王如果逼迫蔺相如,他就以头和璧玉撞柱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秦王只能拿过地图指点十五座城池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说秦王斋戒五天后才能给秦王和氏璧。然后让人带和氏璧从小路返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蔺相如让秦王先给赵国十五座城池。如果赵国不交换和氏璧给秦国,秦王加罪惩治死蔺相如。秦王觉得如果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还破坏秦赵两国关系,显示出秦国想白得和氏璧的图谋,不如厚待蔺相如。秦国约赵王渑池会盟,然后找理由攻打赵国,得到传国玉玺和氏宝璧,这才有秦赵渑池会盟!
蔺相如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原来秦国也想早点得到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ove419.cn/12813.html